秦人最早曾為周王室養馬,因養馬有功,受封秦地,但未成國,秦人在秦地休養生息,擴張領土,至晉國稱霸時期,已經占據了函谷關以西大片土地,為關中平原,號稱“八百里秦川”,當時的晉公與楚國聯盟,將秦人驅趕出秦地,兩國分秦,之后不久,晉公攻楚,通過戰后和議,又將秦地完全吞并。
晉國將關中平原分為二郡,世代治理,秦人自此向西而去,有時劫掠西域小國,有時占下一塊國土,卻總是不能長久,因為每一代秦人心里都把那塊肥沃的關中平原當做故地,一旦積蓄了足夠的力量,沒有秦人不想著打回去的,晉國越來越強大,秦人對秦地的執念也越來越深,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秦晉也算是宿敵了。
和以前那些完全不清楚秦人根底的皇帝不同,姬越在得到金臺之后就仔細觀察過秦人的人口情況和兵力虛實,發覺秦人的實力最多就和樓蘭齊平,人口過萬,兵員兩三千之數,但秦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擅馬術,機動性極強,往往能在晉軍大部隊到來之前撤離,很難徹底消滅,最重要的是,這些秦人不僅有足夠的兵器,還有甲胄,戰力不容小覷。
想到秦人的兵器甲胄,姬越就恨不能把崔定全族從棺材里刨出來再鞭一回尸,秦人劫掠西域小國和來往商隊獲得的財富,在崔定這里換成了大量鐵器,到頭來這些鐵器還是用在邊關晉民身上,崔氏知法犯法,舉族通敵,沒有連坐到庶支,都是她那時年紀尚小,心慈手軟之故。
姬越仔細觀察了那名行商的行動軌跡,發覺他每年確實會去兩趟西域,而其中一個地點正是秦人如今盤踞的祭塞小國,除此之外,這名行商還和晉國中幾個士族有生意往來,大多是一些絲綢布匹,但其中一個魯地的大士族,與這名行商明面上交易絲綢,實際上交易的是私鹽,而在她清理魯地的時候,這個大士族已經被燒得一干二凈。
魯地士族叛亂前期,正是這名行商交易完私鹽離開之后,姬越合理懷疑,魯地的叛亂里有秦人的影子。
拔出蘿卜帶出泥,小小一個玉憐,倒是讓她大開眼界。
姬越除了把那名行商記下之外,沒有再多追查的意思了,秦人的謀劃終究只是上不得臺面的東西,她如今才是占盡天機的那個人,不過也正是這次事情,讓姬越又想起一件事來。
通訊。
晉國占地極廣,從南到北,騎最快的馬也要四個月才能走個來回,以前沒有直道的時候更艱難,但目前的情況實在讓姬越很難滿意,尤其她的目標之中還包括海的另一端,總不能打下來之后,一道圣旨發幾年才有回信吧?
現在僅僅是下道旨意殺個人,都要在路上花費兩個多月的時間,有什么法子能夠讓兩地之間的信息交流得更快捷?
春秋時有賢士蓄養飛鴿傳信,但飛鴿只能單向傳訊,且空中天敵極多,不能傳遞重要訊息,如今晉人傳遞消息大多使用快馬,消息使用絹帛密封,由一處驛站趕至下一處傳訊點,兩地間隔最多不超過三十里,普通傳訊換馬不換人,緊急傳訊換馬也換人,稱“八百里加急”,這樣的傳訊方式最快的紀錄是日行五百里,但馬匹的耐力甚至不如人,全速奔跑很容易累死,這樣的速度足以消耗死一路上更換的馬匹,除非緊急戰報,否則不可能使用。
姬越本身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洞察到各地發生的事情,但發號施令需要時間,雖然這樣的能力已經能夠節省下一半的路程,但也正因為如此,姬越對另外一半就不那么滿足了。
她有一個初步的設想,需要用到工匠,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曹操,與此同時,曹操也在進宮的路上。
曹操甚至沒有騎馬,他坐著牛車,帶著一疊紙張,心里砰砰地跳。
一疊紙張分量輕輕薄薄,拿在手里卻重如泰山,曹操不是一般的工匠,他
本章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