偽造降書這種事情,無非兩種可能,一是朝中政黨不和,派遣來的使者中途更換降書,意圖達成相反的目的,二是使者本身有問題,或是他國間人,或是朝中亂黨,意欲挑撥兩國相爭。
烏孫的國力在西域可算一方霸主,但在龐大的晉帝國面前也不過是螳臂當車,誰都知道烏孫如果抵死不降,必然會迎來亡國的結局,區別只在于能消耗晉國多少國力罷了,目前來看,這四名使者的意圖很值得商榷。
主使須彌是烏孫國王的叔叔,他以前也曾出使過晉國,與他交游的名士不少,身份是可以確定的,另外三名烏孫王子容貌相似,具體特征也與前線傳來的消息相符,退一步說,就算王子是假,和姬越的關系也不大,重點還是在須彌的身上。
姬越采納了狄仁杰的意見,讓他先去與須彌交談,前線戰報都是萬分緊急,一來一往十二天,滅國之戰一旦開啟,就不是這十二天的事情了,姬越給狄仁杰留了三天時間,如果這三天時間內她不能見到真正的降書內容,追回的旨意仍舊會下達。
須彌正襟危坐在館驛的靜室里,出使時穿著自己國家的服飾是一種禮節,在回到館驛之后,他更換了一身更為簡潔的西域衣裳,然后就一直一言不發。
狄仁杰來時,須彌已經斷水斷食一整天了。
這種程度的絕食還沒有到影響思維的地步,狄仁杰在須彌的對面坐下,自己斟了一盞茶,晉國的茶道有許多繁瑣的規矩,狄仁杰僅僅是沖泡了一小塊茶餅,加了點細鹽和陳皮。
須彌看了一眼,忽然開口說道:“先生制茶何以如此粗糙?”
狄仁杰道:“茶之解渴,規矩在后。”
須彌點頭道:“事有輕重緩急,禮節本就是上國所制,理自然也在上國。”
狄仁杰聽得出來須彌語氣雖然輕緩,卻帶著淡淡冷意,他也沒有繼續這個話題,他和人對談,極少將話語權交給別人,沉吟片刻,開門見山道:“貴國應當是真心來降,貴使更換降書,究竟意在如何?總不會是當真要用國中子民性命來全一個守國之義。”
須彌并不意外,他如果真心想要偽造降書,完全可以造得讓人察覺不出來,他看了一眼狄仁杰,問道:“先生是儒家子弟,學過忠義廉恥,倘若有一日,他國開你國門,殺你國民,要你投降,否則就要亡國滅種,你是戰是降?”
狄仁杰并沒有思索,只道:“死戰到底,寸土不退。”
須彌冷冷一笑。
狄仁杰卻轉而道:“真有那一日,我率死戰之臣,殺亡我國邦之人,此不為保家衛國,是為成全自身忠義,他人欲降,求一個活路,我焉有替人決死之理?”
須彌的神情陡然猙獰起來,霍然起身,眼眶充血,厲聲叫道:“我有四子,盡死沙場,國中戰兵三萬,死傷過半,少年剛過馬背就要從軍,一箭未出就倒頭而亡,晉兵過處,人人驚惶,家園不復,母喚兒不歸,妻喚夫不至,此等生死國仇,莫非要為幾個貪生怕死之民將大好國土拱手送人?烏孫本是草原大族,被柔然驅逐西去,歷經艱難成國,因國小位卑,不敢忤逆強鄰,歲歲上貢,年年來朝,跪地稱臣,從未冒犯,卻還換不得一個安寧!”
狄仁杰輕聲嘆道:“可烏孫之地,也是你烏孫人從草原部族手里強占而來,歷經數代,烏孫居安而弱,晉強得之,此弱肉強食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