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往蓉江縣的路上,王易開始在腦海里過起了蓉江縣和靈官鎮的資料,這些東西是半個月前王祁連給他寄來的,稿簽紙足足寫滿了五頁。
王易看了幾天,將這些內容記下后就燒毀了。
說起來蓉江縣和王家還有點淵源,幾十年前王易的爺爺從軍隊轉業回到江北省,是被分配到交通廳工作的。
其中有幾年老太爺還在蓉江縣航運管理所工作過,王易的三姑就是那時候在蓉江出生的。
幾十年前大多數地方都還有河運,加上那個年代橋梁稀少,公路交通不便利,再不濟也有碼頭渡船的。
只是近一二十年,隨著鐵路公路運輸的發達,支流航運基本上逐漸退出歷史舞臺,橋梁的建設連碼頭渡船也很少見了。
蓉江縣曾經就是河運比較發達的地方,也曾是航運樞紐,這些年航運消失,蓉江縣的存在感也越來越低。
而靈官鎮在蓉江縣地位還比較特殊,古代乃至建國初期,蓉江縣城就在靈官鎮。
靈官鎮這個名字是因為鎮上有一座宋代修建的靈官樓,那樓宇幾經翻修數百年依然健在,樓中有一尊靈官雕像,乃是整根金絲楠木雕成,雕像有五米多高,至今保存完好,放眼全國都是少有的珍貴文物。
現在靈官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但后來因為靈官鎮地理位置的限制,成片的平坦土地過于分散,在七十年代就將縣城搬到了二十多公里外的天回鎮。
像這種距離縣城要遠不近,既沒有支柱產業,也不是水陸樞紐的鄉鎮,再過幾年基本上就會被撤銷合并。
從王祁連給的資料里王易知道,目前靈官鎮只有兩家企業,一個是紙箱廠,一個是紡織廠,都是資不抵債的政府企業,屬于政府想甩甩不掉,又沒私人愿意接手的那種。
所以靈官鎮目前的情況很不樂觀,有錢有能力的人大多都搬遷到了距離不遠的縣城,整個鎮一直呈現人口外流的趨勢。
這些是靈官鎮的地理經濟和人口情況,總的來說王易面對的挑戰很大。
至于鎮上的政治格局,王祁連并沒有打聽到多少,倒是關于蓉江縣的政治格局比較詳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