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宴幾乎匯集了美利堅大部分科技界名流,但這其中不包含互聯網業務,都是屬于實業類的。
和波動創始人,這位同樣是麻省博士的交流也算友好,但是并無實質性進展,拋開私人情感不談,對方也直言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,因為公司的核心部門都在國防部的嚴密監控下,作為老板他也無能為力。
對此王易沒有強求,不過對方還是表示,能以友商的身份,安排他們明天參觀一下波動公司,當然不涉及核心實驗室。
反正來都來了,王易自然是欣然接受了參觀邀請,看一看也算開開眼界不是?
不過這場晚宴倒也不是一無所獲,雖然在最初的目標波動公司沒有實質收獲,但周昂和斯塔克竟然達成了另外兩個項目的合作,這倒是意外之喜。
這兩個項目都不涉及軍事,至少目前來說不說,而且屬于同一大型領域。
一個是腦機接口,另一個是純生物學角度對人類腦電波,生物神經的研究。
第二天王易一行來到了波士頓動力公司,在對外圍進行了參觀后,終于看到了該公司目前最高端的幾款試驗品。
見到這些東西之后,王易才直觀的認識到兩國之間的科技差距,這種震撼不亞于當年老將軍看到對方的航母。
因為目前這個時候,國內還停留在玩具一樣的機器人研究時,對方真的已經完成了雙足人形機器人的大部分難題攻克。
雖然那是一臺看起來還很笨拙的機器人,但其平衡性,跳躍性,整體機動性,已經達到了極高水平。
也是限制于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,還有小型化能源系統的瓶頸,一旦這方面技術突破,這種人形機器人真的可以投入戰場,那時候戰爭絕對會被重新定義。
“這些機器人未來不僅能用于工廠,更能組建成軍隊,去年高盧國向他的歐洲盟友共享了‘神經元’方案,目前歐洲的幾個大公司正在就此組建新的研發團隊,不過他們是將其用于空戰,其實這套方案適用于任何軍事集群,例如人形戰斗機器編隊,坦克裝甲集群......”波動的創始人沒有對王易透露任何人形機器人的核心,但是他提到了一個名為‘神經元’方案的東西,這倒是給王易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。
在王易需要協助攻克,和為國家初步建立的項目中,就有一個叫‘神經網絡無人戰斗機’的項目。
這個項目的最初來源也正是高盧國,只是國內也只聽過這么個說法,到目前為止都還停留在概念上。
這個方案的核心就是無人戰斗機,但這種無人機不同于哪怕王易上一世看到的無人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