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談判就是談關鍵問題和細節了,不管是重型火箭推進系統,還是深空探測器的技術,都不是給張圖紙就完事,這個交易會非常復雜和麻煩,甚至就算雙方交換了關鍵數據和圖紙,各自國家要自己弄出來,至少也要兩三年時間。
而王易這次也有些獅子大開口,與前兩次的初步接觸形成了一些反差,而他之所以這么做,一來是更加清楚重型火箭推進系統的價值,二來是對方這次的談判人員是軍方負責人,那就更說明了歐洲這些老列強對這項技術的重視,他們就是沖著洲際彈道導彈來的。
談判你來我往,一開始就陷入了拉鋸之中,但雙方都看得出來,對方都還是很想要技術的,所以談判雖然進行的很艱難,但沒人說退出或者終止的話。
這注定是一場激烈而艱難的談判,王易和他的團隊也做好了不能一蹴而就的心理準備,打算至少十天半個月都留在這里了。
而事實上事情的進展也是這樣的,雙方都陷入了無休止的拉扯中,看起來每天都有一點進展,但進展相當緩慢。
很快一周時間就過去了,慢慢的王易倒是也明白了問題出在什么地方,實際上問題不在王易一方,而是在歐洲。
因為對方雖然表面上是歐洲航天局為主體,可實際上是好幾個國家的聯合體,真涉及到這種與重大軍事項目相關的,他們的意見很難統一。
英法德意迫切需要大推力火箭發動機,但其它幾個小國實際上不太需要,或者說他們拿到也玩不轉,這其中就牽扯到歐洲這些國家之間的利益交換了。
王易在和這些人談判時,也在不斷調整策略,最后兩天他更是私下接觸了德國和法國的高官,加上虞家的一些關系牽線搭橋,倒是讓王易和其中幾位政壇人物有了不錯的私人關系。
而他之所以這么做,一方面是火箭技術換深空探測技術的需要,還有一方面是他看上了由法國主導的‘神經元無人戰機’。
神經元無人戰機目前也還在研發階段,法國達索公司已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,不過效果也還不盡如人意,因此在去年法國決定向歐洲盟友開放這個項目,已經吸引了瑞典、希臘、意大利的興趣,正在商談如何合作開發,到現在還沒有正式簽訂協議。
王易旁敲側擊,從法國高官口中得知,項目監督和主導雖然是法國國防部軍械裝備局,但是實際操作是幾個航空公司自己在搞。
隨著越加深入的了解,王易發現參與到‘神經元無人戰機’的項目中,難度竟然比重型火箭換深空探測器難度還低。
于是他一邊談判,一邊和法國秘密接觸,希望參與到‘神經元無人戰機’項目中。
這一晃王易來歐洲已經十幾天了,時間都悄然來到了五月。
但就在談判和秘密接觸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時,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