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天晚上王易就接到了陳達的電話,說是沈流書沒能勸返學校的老師,現在正在焦頭爛額。
“你們明天就去學校,其它的事都放一放,這次應該能讓姓沈的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。”電話里陳達安排王易他們三個明天直接去學校代課,現在王易已經被云棲鄉的本土勢力接納,所以陳達在電話里說的很直接。
掛了電話王易就將這事告訴了虞婉,她也是看熱鬧不嫌事大,雖然這事對整個云棲鄉來說都不是光彩的事,但就是覺得很解氣。
俗話說廟小妖風大,水淺王八多,云棲鄉還真就是這樣的真實寫照。
“看來要多一段代課老師的經歷了,這地方還真是有意思。”虞婉也覺得很有意思,但她更期待明天的代課。
第二天王易三人一早就去了學校,因為是周一,正好學校都要舉行集會,王易也就當著一百多學生的面宣布,這幾天暫時由他們三個代課。
只一句話帶過,說老師都去縣城開會學習了。
云棲鄉人口不多,小學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,多的二十幾人,少的一個班才十幾個人。
六個班三個老師,雖然明顯人手不夠,但還能保證基本的教學秩序,王易負責語文和體育,張兵負責思想品德和科學,虞婉則是數學和美術音樂。
不過課程他們重新排了一下,比如體育課就是一次兩三個班一起上,美術音樂這些也是,直接弄出了幾個年級一起的大課堂,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幾個主科跟上正常進度。
學生們的適應能力其實挺強,沒有因為突如其來的變化而表現出抵觸。
相反因為王易和虞婉教學方式比較新穎,而且在教學時還會給孩子們講講外面的世界,講一些現在正在高速發展的新科技,這讓孩子們覺得特別有意思。
云棲鄉的孩子其實是沒有見過世面的,他們現在對世界的認知,比起大城市的孩子至少慢了十年。
而在這一天的教學過程中,王易也發現一些問題,比如有些六年級的孩子明確表示,小學讀完他們就不會繼續讀書了,他們的人生早就被規畫好,十三四歲的年紀就回去當學徒學手藝,然后進工廠打工。
這是這個時代,很多貧困地區的普遍情況,也是大多數孩子們的出路。
不過在學校的這一天,讓王易忽然冒出了一個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