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現(xiàn)往往領導干部不是這樣想的,而是想著:我“死”后,哪管洪水滔天?
想盡千方百計搞錢,把錢花出去,變成“實打實”的政績。
其實這些政策的惠民效率很低。
只是GDP的數(shù)字上去了,數(shù)據(jù)變得亮眼而已。
結果卻是浪費了資源、污染了環(huán)境、腐敗了官員,最后留下一屁股債務。
等他提拔或調走后,債務就跟他沒關系了。
等到新接任的領導干部上任,對于前任和前前任積累下的債務,更是不會上心的。
想要我還錢?可以,那就欠我一個大的人情,不得表示表示?
企業(yè)家就得重新打通關系,請客、送禮。
還有薛東那樣的,請客送禮都不行,還被抓了,要不是碰見了梁江濤,估計這輩子就完了,冤不冤啊?
于是,債務就這么滾著,肉爛在鍋里。
從長遠看,這是在變賣政府的公信力。
只能吸引一些別有用心、權錢交易的黑心商家,最終吃虧的還是老百姓。
“本屆政府要下決心把欠款都清掉,輕裝上陣,才能快速發(fā)展。”梁江濤道。
孫一民一聽呆住了,好久都沒有反應過來,小聲道:“書記,咱們一年的財政收入才1.7億,如果把債務都還上,那……”
財政收入指國家財政參與社會產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,是實現(xiàn)國家職能的基本財力保證。九四年分稅制改革后,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分鍋吃飯,財政收入所包括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化,目前主要包括幾項:一是各項稅收,包括增值稅、營業(yè)稅、消費稅、土地增值稅、城市維護建設稅、資源稅、城市土地使用稅、印花稅、個人所得稅、企業(yè)所得稅、關稅、農牧業(yè)稅和耕地占用稅等。二是非稅收入,具體包括:政府性基金收入、專項收入、行政事業(yè)性收費、罰沒收入、國有資本經營收入、國有資源(資產)有償使用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。
但是要注意,目前全縣國有企業(yè)是虧損的,每年需要計劃虧損補貼,這項為負收入,沖減財政收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