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鐵道部的先期研究報告我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,京滬高鐵全線預計1200公里,平均造價超過億元!水泥、鋼材、混凝土、鋼軌、道砟的使用量都是天文數字!施工也難吶,我記得當時鐵三院負責估算測量線路,幾十個專家背著測量儀、水準儀步行測量,趟溝過渠,光天津到德州段就花了三個月!還需要從國外引進技術,這其中必然有著復雜的斗爭,我們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!當時很多人的想法是,想要修成京滬高鐵,無異于跨過天塹!”林老回憶起當年的情景。
梁江濤動容了:“在那個年代,這是想都不敢想的投入啊!”
這和后世根本不一樣。
到了梁江濤重生前的時候,華夏各方面的技術都已經成熟,資金也充足了很多。
比如測量線路,根本不需要人力,用無人機就行了,林老說的那條探測線路,可能用兩三天就測量完了,還更加精準。
這也說明,創業越是初期越艱難,篳路藍縷,必然披荊斬棘,櫛風沐雨。
當然,后世修建高鐵也不是一帆風順,也是一個巨量投資,聽說為了修起來,有關部門使盡渾身解數,還用了很多手段,最終才把架子給搭了起來,還背負了很大的債務。
京滬高鐵修完,投入運行很成功,幾年之后各地都掀起了高鐵熱,紛紛修建,聽說鐵總負債好幾萬億。
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內,高鐵的政治意義和戰略價值都大于經濟利益。
如果把這些放到八十年代,更是一個天文數字,嚇都把人嚇死了。
“但是,京滬高鐵早晚都是要修的,其實現在看,晚修不如早修,當時更應該破萬難修!不要忘了,修得越早,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越低,而且,早修早使用,對經濟的加成是最大的。至于錢,用在哪里都是用,不如把錢用在最基礎的地方,好鋼用到刀刃上!任何事情,打好基礎都是最關鍵的!高鐵速度提上去了,經濟發展會出現乘數效應,整個國家都會提速!”林老的言語中有一股掩蓋不住的遺憾。
“那為什么當時沒有繼續推進呢?”梁江濤聽出了林老的話外音。
“唉,茲事體大,當時很多事情看不清,有擔憂,最終沒有下決心,這件事情我有責任!”
“您千萬不要這么說,誰都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,這是時代的局限性,當時穩一穩也是符合當時條件的選擇!”梁江濤安慰林老。
林老深深地看了一眼梁江濤,道:“誰能想到,這一穩就是十幾年,而且,現在陷入了更加復雜的局面,更下不了決心了。”
“更加復雜?”梁江濤揚起了眉頭,對背后的故事很好奇。
肯定復雜啊,要不然,不會拖到08年才修!